外型特徵:
其中一種被喻為最美麗的陸龜。背殼非常圓凸,而且每個脊椎及肋骨上的鱗甲都個別地發展成低的金字塔狀,鱗甲的中間是亮黃色的,並有放射狀的黃線。牠背甲的底色是深的棕黑色,其上有著呈高度對比的黃色星型紋路。頭及腳幾乎都是淡的黃棕色。緬甸星龜只分佈在緬甸全國各地,棲息地很分散,所以在氣候上可以適應比較大的差異,由於棲息地多臨近河岸,也比其它陸龜需要較高的濕度.
「緬甸星龜」和近親「印度星龜」的外形相近,不同在於龜殼輻射的紋路,印度星龜每塊背殼鱗甲的輻射紋路多數是 8 條或以上,而且腹殼亦有相同的輻射紋,但緬甸星龜每塊背殼鱗甲的輻射紋多數只有 6 條或以下,呈現對稱且清晰的放射排列,不似印度星龜較為混亂的分佈。最易分辨的是印度星龜每塊背殼鱗甲上必有一條垂直的輻射紋,但「緬甸星龜」卻沒有。 而腹甲則無輻射條紋,僅有幾個對稱的塊狀黑片。
印度星龜在體色與體型上都可以算是最漂亮的一種陸龜。牠的產地位於濕季風森林到近沙漠地帶的印度與斯里蘭卡。最大的尺寸可以長到28公分,對於很多住公寓大廈的飼養者來說,牠們不算太大,因此在美國東北部這些很難為陸龜取得戶外飼養空間的地區來說,印度星龜變成是很熱門的龜種。牠的背甲非常圓凸,而且每個脊椎及肋骨上的鱗甲都個別地發展成低的金字塔狀,鱗甲的中間是亮黃色的,並有放射狀的黃線。牠背甲的底色是深的棕黑色,其上有著呈高度對比的黃色星型紋路。腹甲是黃色的,有黃黑色的放射狀紋路,而且牠們的頭及腳幾乎都是淡的黃棕色。較美麗的動物可能都比較難以想像。
濕度感到敏感。可以試著在溫暖乾燥的日子裡把牠們放到戶外吃草;而在較冷或較潮濕的天氣時,為牠們在大的飼育箱內加熱、加燈泡。人工飼育出來的寵物可能會比野外捕捉的容易適應環境,但目前一般公認不論是飼養人工飼育的個體或者是野外捕捉的個體都有死亡的風險。可以餵牠們吃生菜及水果,偶爾添加一些狗食或貓食(請不要添加太多),試著把飼育箱內的溫度調整在攝氏27~30度之間,並混合著加熱燈泡與加熱墊,要確保牠們有水可用。
雌龜在一窩中所下的蛋和其他品種比起來相對地較少(通常是5~7顆),但是一年當中牠們可以產好幾窩的蛋(可達8~9窩之多)。孵化出來的幼體有著黑色與黃橘色相互交雜的體色,但是缺少了像成體一樣呈放射狀的黃色星型紋路。
緬甸星龜很少在同好間出現過,而且現在也很難得到牠們。牠與印度星龜很類似,但在背甲上有著較不複雜的星型紋路,並且放射狀的黃色花紋也比較少。牠的腹甲是黃色的,而且有著大塊的三角形黑色斑點,而不像印度星龜的放射狀黃線。由於政治因素使得緬甸星龜現在很少出口,但這種因素可能隨時會有變化。不幸地,緬甸星龜在研究報告中被列為熱門的烏龜,這將可能使牠們過度地被捕捉。緬甸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因此緬甸星龜大多先出口到中國,大部份供應國內藥食等需求,小部份才再輸出至世界各地.目前數量已急劇減少,所以 歐洲已開始有小量養殖.市場上也已逐漸出現人工繁殖的幼龜.不過目前市面上所見仍以野生個體為主.據說在原產地野生的數量比幅射龜還要稀少.因此緬甸星龜已被列入瀕臨絕種的TOP25龜種,很可能會被改為CITES I 的保育類.
緬星的分類:
緬星是前一個世紀初才發現的新物種,分類上並未對牠有亞種上的區分,其實牠應該有分為三個亞種的必要,分別為細紋緬星、粗紋緬星&扇背緬星三種,可是這三種彼此雜交機率頗高,造成很多模擬兩可的個體(尤其是粗細紋兩者的分辨),在認定上就有些困難。
A 細紋緬星:顧名思義,細條紋的緬星,但很少看到典型的細紋個體。
B 粗紋緬星:數量最大的族群,幾乎站了市場上70﹪以上的數量。
C 扇背緬星:大家公認最美也是最少的一種,典型個體可以從兩個地方來作判斷。一是牠背甲兩側如彎月型的條紋,二是牠尾盾上清楚的三角形色塊(也是扇背二字的由來)。大多數類似扇背的個體,都具有彎月型的條紋在背甲兩側,可是尾盾上的三角形黃色塊往往就只是呈現一般放射狀而已。因此,也很少看到真正典型的扇背個體。
星龜:條紋較多且雜,在盾與盾之間不一定相連,頭部及四肢會出現黑點,腹甲有放射狀條紋。
緬星:條紋較單純,且在盾與盾之間彼此都相連,頭部及四肢沒有黑點,腹甲有三角形黑色塊。
PS:兩者在幼龜時6公分以下極為相似,最明確的區分是以腹甲條紋及色塊來作區分。